衣带诏事件是东汉末年著名政治事件之一,其经过颇为简明:即通过衣带传递秘密诏书,以图对抗权臣,是事件的核心内容。
衣带诏事件指曹操迎汉献帝至许昌后,逐渐掌控实权,令献帝不满。于是,献帝以衣带诏密令国舅董承,令其寻觅勇士,图谋诛杀曹操。
遗憾的是,该计划未及实施便遭泄露,曹操随即拘捕所有参与者。因刘备亦牵涉其中,故遭曹操征讨,败后无奈投奔袁绍。
此次事件后,汉献帝与曹操彻底决裂。曹操不再掩饰野心,公然行事,将汉献帝完全操控为傀儡。
此为历史上的衣带诏事件,它记录了相关史实,保持了事件的中心思想,用词精准,无需冗长描述,简短概括即为其精髓。
衣带诏事件广为人知,因《三国演义》中它是关键情节,深刻影响人物命运。正史上的记载与小说描述也大致相符。
然而,深入剖析此事件后,我们会发现其背后隐藏着诸多谜团,政治表象之下,迷雾重重。
例如,刘备是否真的有意参与衣带诏?董承是否真持有衣带诏?汉献帝是否真欲借此除曹?衣带诏事件前后,又发生了哪些波折?
要清晰阐述这段历史,关键在于提及一位核心人物。从他入手,方能透彻理解整个事件的脉络与发展。
这位人物,既非曹操,亦非汉献帝,更非刘备,实则乃国舅董承也。
在《三国演义》中,董承之名仅短暂出现,故而多数人对他并不十分熟悉。
东汉末年,尤其在衣带诏事件前,董承极为重要。他不仅身为国舅,还是汉献帝的表叔,这一双重身份使他地位显赫。
汉灵帝时期,其母董太后家族曾显赫一时,尽管董太后本人出身并不高贵,董家也非名门望族。
汉灵帝即位后,董老太太显露出不擅政治而极度贪财的本性。其兄早年入仕,却因私自篡改诏书被朝廷处死。
因此,汉灵帝在位时并未重用董家。随后,何进家族逐渐兴盛,成为了外戚势力中的主导力量。
汉灵帝后期,终觉何家势力过大,遂将次子汉献帝刘协交董太后抚养,并有意让身边宦官助董家,以增强董氏力量。
汉灵帝逝世后,何家迅速占据优势,铲除董家及叛逆宦官。就连董老太太,汉灵帝之母,也被迫返乡,最终在路上不明原因地去世。
由于承载着这样的家族背景,董承在年轻时,实际上并未获得崭露头角的机会。
尽管他是太后的侄子,亦是汉灵帝的表亲,但汉灵帝对他并无好感,尤为不喜这位表亲。
此外,史书仅载董承为董太后侄儿,未提其父。而据史书他处记载,董太后仅有一兄董宠,被‘矫诏’处死。故历史上董承很可能为董宠之子。
因此,汉灵帝曾亲自下令处死董宠,对作为其表兄弟的董承,他自然也不再有好感,变得疏远起来。
汉灵帝薨逝,董太后失势,董承境遇愈发艰难。他失去靠山,前途渺茫,似乎一生都将就此沉沦。
然而出乎意料的是,正是在这关键时刻,董承的命运发生了戏剧性转折,迅速迎来了新的希望。
后来,董卓进京,这一事件对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。
董卓虽同姓董,却与董太后无亲缘。然而,初入京城的他,为掌控朝局,仍强行攀附董家,自称董氏亲戚。
然而,关键在于董卓如何在众人皆知其非董家血脉的情况下,依然能强行与董家攀上关系呢?
此刻,董承的关键作用骤然显现,其重要性瞬间得到了凸显。
董承身为董家唯一的直系男丁,其信用背书极为关键。史书未载董卓如何拉拢董承,但结果董承归于董卓麾下,成为董卓女婿手下的官员。
董卓被杀后,董承的处置成为焦点。皇甫嵩之子皇甫郦称董卓‘内依王公,外仗董旻、承、璜’。董旻乃董卓亲弟,董璜为其亲侄。
显然,于众多士族公卿眼中,董承已彻底被视为董家的一员,名实相符,无可争议。
按理说,董卓垮台后,董承理应遭到清算。毕竟,与他同名的董璜、董旻均已被处决,他亦难逃此劫。
然而,有趣的是,随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出乎意料,非但未致董承于死地,反而意外地促使他更加显赫。
董卓亡时,董承恰在军中,故未即时被害。其后不久,李傕、郭汜攻入长安。随之,董承逐渐成为正面角色。
随后,汉献帝日渐成长,意图摆脱李傕等人的钳制。然而,他环顾周遭,发现自己孤立无援。于是,汉献帝将目光投向了董承。
尽管董承曾为董卓部属,且汉献帝深恨董卓一伙,但董承毕竟是董太后侄子,乃汉献帝表叔。更重要的是,当时他手握一定兵权。
因此,汉献帝后来纳董承之女为贵人。此举使董承成为皇亲国戚,自此他再也不必忧虑会遭到朝廷的清算。
数年后,李傕与郭汜交战,汉献帝借此机会逃离长安。与此同时,董承亦随汉献帝一同向东归返。
接下来一年,自汉献帝离长安至抵洛阳,沿途战事频发。此间,董承部众虽损兵折将,却愈发得汉献帝信任与倚靠。
回到洛阳后,汉献帝身边仅余两股护卫军:一股由董承指挥,另一股则由韩暹带领,这两股力量成为了他身边的主要军事支柱。
董承的事迹至此简述完毕,接下来,我们将把他的经历融入历史的主线叙事中,继续展开后续的故事。
汉献帝一行人返洛阳后,护卫军中的韩暹,因其掌握的兵力占据优势,愈发显得强势。
对此,董承心生不满。他自视为国舅及汉献帝亲表叔,认为无论从情理还是地位上,自己都应掌握大权。
韩暹原为黄巾军农民将领,经招安后才到汉献帝身边。如此出身的他,究竟凭借什么获得了掌权的机会呢?
因此,返回洛阳后,董承始终欲除韩暹而后快。然而,无论兵力还是武艺,董承皆远逊于韩暹。
面对这个问题,我该如何解决才好呢?
紧要关头,董承脑海中浮现出了兖州的曹操,认为他是可以依靠的力量。
随后,董承暗地向曹操求援,望其率军相助。曹操未负所望,速至洛阳,驱逐韩暹。然其亦借洛阳破败为由,将汉献帝迎至许县。
从董承视角看,前往许县或为他未预见之事。然而,曹操的到来缓解了他的困境。抵达许县后,汉献帝论功行赏,董承被封侯,官职与地位均随之提升。
抵达许县后,曹操在接下来的三年逐渐削弱汉献帝及其身边人的权力。需澄清的是,汉献帝到许县后并非立刻成为曹操的傀儡,此观念有误。
汉献帝初至许县时,尚握有一定权力,身边护卫多听其调遣。曹操虽能“挟天子以令诸侯”,却未能完全控制汉献帝,更无法随意指使其行事或任免官员。
然而,后三年,曹操持续削弱汉献帝势力。因许县由曹操掌控,汉献帝所招护卫皆为其人,且护卫军中的将军校尉亦被曹操换成亲信。
汉献帝周围的大臣,逐渐被曹操削权,最终沦为有名无实的‘备员’,手中再无半点实权。
最终,导致汉献帝与曹操关系彻底破裂的,是议郎赵彦被杀的事件。
简而言之,汉献帝时有一议郎赵彦,角色近似后世顾问。赵彦当时向汉献帝提出了一系列建议。
史籍未载赵彦所献之策详情,唯知曹操对此大为不悦。其后,曹操未经汉献帝同意,私自处决了赵彦。
此事导致汉献帝与曹操的关系彻底决裂,双方不再掩饰彼此间的对立与不和。
曹操诛赵彦后,往见汉献帝禀报。献帝闻讯大怒,直言道:“卿能相辅,乃国家之福;若不能,望赐我自由!”
这句话令曹操惊恐万分,同时也导致了两人的关系彻底破裂。
汉朝制度规定,曹操级别官员觐见皇帝时可佩刀。为保皇帝安全,此时佩刀官员旁会有两名皇帝护卫随行。
换言之,假若汉献帝当时下令处斩曹操,曹操必将难逃一死,其命运完全掌握在汉献帝的一念之间。
曹操逝世后,汉献帝的命运同样堪忧。可参照三百年后北魏皇帝元子攸的境遇,以窥其大概。
此后,曹操绝不再单独觐见汉献帝。汉献帝亦明了,曹操非善类,实乃乱世中的奸雄。
因此,汉献帝随后颁发了衣带诏,暗藏于衣带中秘密交给董承以躲避曹操监视。董承则在外联络各方势力,图谋寻机铲除曹操。
尽管史书对衣带诏事件记载详尽,但后世对其仍存在两大争议,这一历史事件的真相仍待进一步探究。
一争议为汉献帝是否真发衣带诏,或董承因嫉妒伪造、谎称获诏,假借帝名图除曹操,意在篡权自掌朝政。
汉献帝至死未承认欲杀曹操,且史书未记载衣带诏。曹操诛董承后,亦未发现诏书原件。仅董承自称受帝密诏,欲诛曹操。
当然,后世普遍不重视此争议,因汉献帝当时确有此理由。且后续事态均依衣带诏发展,故我们可直接认定此事存在,无需理会所有争议。
关于第二个争议,焦点在于那份隐秘的衣带诏,其后究竟是如何泄露出去的呢?
汉献帝密诏下达后,董承即刻携诏联络同僚。彼时,他已官至车骑将军,乃汉朝高层军职,在军中仅次于大将军。
若论实权,董承之官职便显得微不足道。他所掌控的,仅限于麾下极少数护卫军队,力量十分有限。
随后,经董承联络,偏将军王子服、长水校尉种辑(董承心腹)、议郎吴硕(亦是董承心腹)相继加入。其中,王子服还掌握了一定兵权。
当然,除了他们几位之外,还有最为关键的刘备不可忽视。
刘备此时闲居许昌,但因他多年在地方经营,拥有一定兵力,且身为宗室,故董承为壮大势力,自然有意拉拢这位有潜力的盟友。
在董承的联络下,一个旨在诛杀曹操的小组逐渐组建。随后,成员们秘密筹备,意图一举将曹操除掉。
然而,正是在这一紧要关头,两个突发事件接踵而至。
首个变故是,刘备突接调令,需前往拦截袁术。
击败吕布后,刘备被曹操带回许县,表面升职实则降级。此时袁术称帝失败欲投袁绍,曹操便派刘备前往下邳,执行截杀袁术的任务。
后世对曹操外派刘备的原因争议颇大。有人认为,曹操为除董承等人而调走刘备。若刘备留许昌,将添乱。另说则认为,因刘备获曹操全信,故曹操让他重返地方。
总而言之,刘备的意外调离,迅速扰乱了董承等人的计划,无论实际情况究竟如何。
刘备虽闲居许昌,却拥有众多忠诚追随者,以关羽、张飞为首。只要有刘备和汉献帝的支持,他们每人都能迅速统领数十乃至上百人。
这样,刘备能迅速掌控数千乃至上万人的军队。若此情形成真,曹操将面临极大困境。
除刘备外,董承等人非出身寒微,且缺乏众多追随者。因此,除直属小股军队外,他们难以在短时间内掌控更多军队。
若刘备仅是暂时外调,董承等人可静待其归。且刘备外任后,手握地方实权,更便于他们筹划诛曹之事。
然而,核心问题在于那第二个突发事件,它成为了决定性的因素。
刘备离开许昌不久,衣带诏之事意外泄露,消息迅速传开。
曹操究竟如何得知衣带诏的消息,无人知晓。相关史实中,对此并无任何明确记载。
随后,曹操迅速采取行动,果断地将董承等人逮捕归案。
这体现了正史与文艺作品的差异。诸多文艺作品中,董承确实成功实施了诛杀行动,但史实并非如此记载。
曹操事先察觉并做好准备,董承刚有动作,他便迅速铲除了其护卫。而据正史记载,董承等人尚未行动,便已被曹操捉拿归案。
公元200年正月初九,曹操突然下令处决董承及其相关人等。就连董承那怀有身孕的女儿董贵人,也未能幸免,被曹操一并杀害。
董承等人遭诛后,汉献帝周遭握有兵权的势力被肃清。自此,他再无反抗之力,彻底沦为傀儡,任何复起之机皆已消逝。
#百家说史迎新春#
